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熟悉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结构线索。
2、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分析,从而认识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熟悉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结构线索。
2、分析环境描写,认识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活在世上,生与死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于这两种人的价值我们可以一目了然。今天,我们就来学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悉作者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
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三、了解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四、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踱duó 亨hēng 舀yǎo 羼chàn 间jiàn或
砚yàn 拭shì 蘸zhàn 附和hè 阔绰chuò
2、 思考:
(1)小说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和其他人物是什么关系?结局如何?
①酒客、小伙计、掌柜、孔乙己,主要人物则是孔乙己。
②“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③“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2)小说写了主要人物哪些事情?请作简要概括。
①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②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③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吃
(3)这些故事情节是通过什么贯穿起来的?
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五、透视冷漠社会
孔乙己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中的呢?文章哪些地方能表现当时那个社会的这一特点?前三段的内容与下文写孔乙己有何关联(你觉得孔乙己的悲剧与这样的社会有关系吗)?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
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六、课堂小结
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的形象。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故事情节。
2、仔细研读有关描写孔乙己的句段,初步认识孔乙己。
八、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冷酷势利、世态炎凉 的
主要情节 ②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见
③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所
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吃 闻
悲惨结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