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九年级上 >> 九上五单元 >> 教案正文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14
        ★★★
【字体: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14
作者:豆豆子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5

     护漕港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二                科目:语文                  姓名:

                            范进中举    吴敬梓

一、教学重点:

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尖锐的讽刺:范进与胡屠户形象的前后对比。

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

二、预习

行家(háng    带挈(qiè   作揖( yī)  长亲(zhǎng  醉醺醺(xūn 腆(tiǎn

啐(cuì    星宿(xiù    斋公(zhāi    癞蛤蟆(lài   阎王(yán   嗑(                   紧攥(zuàn    讳(huì   绾(wǎn     轩敞(chǎng      万贯(guàn)家私

簇(cù )拥   兀(wù)自    桑梓(zǐ)   不省(xǐng)人事    商酌(zhuó)

唯唯连声     不由分说    果不其然    狗血喷头    千恩万谢

 

新课教授

一、导入新课:

认识社会、品位社会、感悟人生,可从读小说开始。因为第一,小说最能广泛地反映生活;第二,小说的读者最多,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第三,小说的内容最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小说的表现对象。学习课文《范进中举》,会从另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很深的。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吴敬梓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考秀才,但再也未中举人。考场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由富到贫的变化,在与官僚、绅士的交往中,他逐渐看透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对现实,龙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深刻地认识,这些对他写作《儒林外史》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他身为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丑态就能格外详细。

《儒林外史》  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接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它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三、了解科举制度

科举制兴起于隋朝,清代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乡试            会试            殿试→

                 一甲:进士及第:  状元  榜眼  探花

殿试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四、整体感知

1、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文章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2、以中举为界,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短意。

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3、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课文说说这些变化主要有哪几点?并对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发表自己的看法。(练习一)

经济状况:住茅房 每日小菜饭 母亲常挨饿  乡试无盘缠(中举前)

赠房 拿蛋送鸡背米送酒  送银             (中举后)

社会地位:岳丈斥骂 众邻不理睬 张乡绅不识范进   (中举前)

          贤婿  文曲星  称老爷 巴结         (中举后)

看法: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五、分析文中“中举发疯”精彩段落:(第5段)

①、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

疯态:昏厥→疯跑→跌倒泥塘→疯跑集上  (正面描写)

点评: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多层次细节描写逐步展开的。

②、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老太太的慌                  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    烘托范进疯跑的飞快。

众人拉不住他的动作          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③、对范进疯态的描写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在当时的读书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但正如鲁迅说的“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它是作者对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的普遍心理的夸张描写和辛辣讽刺。  

④、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⑤、范进中举发疯是故事的高潮,极具讽刺意味,说说这段的讽刺性体现在哪些描写上?

 

 

⑥、“噫!好了!我中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态?

从此摆脱卑贱贫困的地位,踏上荣华富贵之路

⑦、联系上下文,你看范进发疯是偶然还是必然的?作者对这个人物是同情呢?还是讽刺?

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作者对这个人物更多的是讽刺,作者把范进作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

 

分析范进的形象:(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

中举前:“岳父见教的是”           甘受屈辱

唯唯连声                       唯唯懦懦

       借钱被骂得摸门不着             逆来顺受

    连考三十五年                   热衷功名     

对比

中举后:“噫!好了!我中了!”

       “晚生久仰老先生”             虚伪世故

再三推辞,方才把银子收了。    逢迎自如

小结: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六、分析描写胡屠户的精彩段落:

⑴第2段:范进借盘缠,胡屠户骂范进。

动作描写:“一口啐在脸上”(凶相刻画得入木三分,胡屠户对范进的蔑视程度已达到了极点)

语言描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

这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火灵活现。

⑵第7-10段:胡屠户治疯

胡屠户一反常态,对中举后范进极力恭维奉承,妙趣横生,讽刺辛辣。

动作描写:

①“连斟两碗酒喝了”才能壮胆,表现他对中举后的范进的敬畏心理。与前面对范进的凶狠态度一对照,显得滑稽可笑。

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一个“扯”字可以看出胡屠户对中举后的女婿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

语言描写:

“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教材p278页)

范进给银子,假意推让。   

范进给胡屠户六两多银子,他见财心喜却又假意推让的一系列动作“攥、舒、缩、揣”动作精妙,细致入微,如特写镜头,讽刺意味十足。

小结:刻画胡屠户的性格精彩之处在于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极尽讽刺。

 

A、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世故圆滑、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B、争鸣:关于胡屠户

有人认为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但也有人认为胡屠户虽然有世故圆滑、粗俗的一面,但也有勤劳善良、直率淳朴的一面,说说你的看法。

C、其他人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众乡邻: 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七、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之异同,尝试研究性阅读。

思考讨论:两个人物性格内涵有何差异?

相同点:

两人都是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同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不同点:

1、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自卑自贱奴才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诩“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

2、孔乙己浑身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而范进的心灵却重染着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

范进城府极深,狡诈虚伪;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中还留存些许善良的因子。

八、写作特色:

1、作者善于描写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2、作者长于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3、作者擅长运用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

4、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提炼语言,特别是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既明白如话,又准确、生动、洗练。

九、总结:

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范进中举癫狂的丑态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十、教后记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