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九年级上 >> 九上四单元 >> 教案正文
《不求甚解》教案设计2
        ★★★
【字体:
《不求甚解》教案设计2
作者:未知    教案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9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指导学生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重点难点:1.重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难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自读、辅导

课前准备: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作者:

2、生字:

 

二、  导入,解题,介绍文体:
1、从《五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导入

2、题解: 不求:不追求。 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不求甚解”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

3、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三、作者介绍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2。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四、个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五.学生自主整理结构提纲:

        ┌ 喜欢读书 全在会意
┌ 要诀 ┤
      └ 会意不易不求甚解
      ┌ 一示虚心劝戒自负
│ 本意 ┤
      └ 二明方法了解大意
      ┌ 列宁批评普氏曲解(反面事例)

不求甚解不容盲目反对 ┤ 例证 ┤ (对比论证)

      └ 孔明读书 观其大略(正面事例)
      ┌ 读书且平平读 ┐
│ 道理 ┤              ├ 不必太滞 (引用论证)
      └ 未晓处且放过 ┘
      ┌ 经验证明书须多读
└ 结论 ┤
       
└ 反复阅读 开卷有益
六.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八、作业

1  复习:抄写字词

2  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扫除文字障碍(将生字、解词查出标在课本上,然后抄写三遍并记会)

、熟读课文

、初步分析课文,(找出论点、论据、论证,分层、写出提纲)

 

附:练习说明

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

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由此可见,叶老批评陶渊明,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也是阅读理论中的作者理论与读者理论之争。

四、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谈读书》中名言警句迭出,让学生积累下来,好处多多。这些名言警句一般都没有进行论证,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学生不难找出一条来试着论证一下。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