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教 案
学校: 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年级:初二 授课时间:
课 题 |
小石潭记 |
课型 |
讲授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 要求 目标 |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 ||
能力 培养目标 |
体会文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了解“如”“似”“若”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 |||
思想教育目标 |
了解作者的情怀,怨愤、抑郁的心情。 | |||
教学重点和 难点 |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句子及方法。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他们的准确描写。 | |||
教学方法 |
讨论、问题探究。 | |||
教学用具 |
幻灯 | |||
板 书 设 计 |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石、水、鱼、树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比喻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感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记录同游者 |
教 学 过 程 |
教 师 活 动 |
学生活动 |
一、复习导入:读书导入。 二、明确顺序: 1、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抒情的,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2、提示:本文按照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归纳:发现小潭-潭中景物-闻声-见形(水、石、鱼、树)-潭中气氛(溪身-岸势)气氛感受 三、分析方法,体会特色 1、朗读第一段,讨论: 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 发现小潭-移步换景的写法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2、小组讨论第2段讨论: 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
讨论 读书 讨论 思考 |
教 学 过 程 |
教 师 活 动 |
学生活动 | |
3、指导学生自己分析第3段。 讨论: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4、学习第4段:讨论 这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及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气氛: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心情: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五、朗读,背诵 |
分析3段 | ||
课堂小结 |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记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 ||
课 堂 测 验 题 |
3、翻译下面的句子,不准确的一项是: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鱼影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曲曲折折,长蛇蜿蜒潜行。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 |
作 业 |
背诵《小石潭记》 | |
补 救 深 化 措 施 |
| |
教 学 心 得 |
成功之处 |
|
不足之处及改进 设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