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燕舞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生字,理解生词;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反复呤咏,体味,背诵并默写诗歌。
2、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怀,理解诗的意境美,提高诗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诗的思想情怀,积累古诗词,陶冶情操。
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独特之处是咏雪送友,描写了独特的边塞风光,表明了我因朋友离开而惆怅的心情。学习时把本诗和其它送别诗相比较,体会本诗特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要积累一定量的古诗词,因此朗读,背诵是重点。如今有些同学对诗歌的理解只停留在诗意上,往往窥探不到诗的意境美,因此,教学生赏析诗歌方法是重点,能赏析诗歌是难点。
为了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辅以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仪器,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齐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背诵:“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然后教师提问:这两首诗作者分别是谁?两首诗共同点是什么?生答:王昌龄和王之涣,都是边塞诗人。教师追问:谁还能列举出几位边塞诗人?引出作者岑参。
2学生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3放投影片:进一步了解作者。
岑参:祖辈多人为相,后来败落,家境贫寒,他从兄受学,幼虫年早慧,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二十岁到长安求仕未成,往来京洛之间,结识许多名士,在诗坛崭露头脚,这其间多写怀才不遇之诗。天宝八年,首赴边关,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天宝十三年,再度出塞,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至德二载入朝,任右补阙,结束边塞生活。形成第二个创作高潮,多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后十年三度为郎,两调外任,但并不得志,早年豪气早尽,最后任嘉州刺使,罢官,卒于成都寓所。有《岑嘉州诗集》。
其诗多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今天学习其作品《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进一步领略其作品魅力。。
4放幻灯片,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狐裘:皮制的衣服。 锦衾:织锦的衣服。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辕门:将帅衙署的外门。 掣:拉。
5听录音,然后默读,结合注释试析思考:本文所写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同学讨论后回答:所写的主要内容是雪天送友时的情景,表现作者惆怅复杂的心情。
6画出你认为描写“雪景”佳句,并谈出精妙之处。
出示幻灯片,交给学生赏析诗文方法。
明句中意
抓关键字
结诗歌景
揣作者情
探写作法
讲析:理解句意是最低要求,抓关键字,理解用字魅力,结合诗歌景色和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诗歌写作手法运用。
6学生谈自己画的咏雪佳句,分析其佳妙。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先传风声,妙在由风见雪,南方八月秋高,而此时北地已满天飞雪。“即”,表现诗人少见多怪惊喜之情。“飞”,表现风之大,风之猛,雪之大。
B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春风使梨花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忽如”一词更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化无常,也表现我惊喜之情。那雪花仿佛一团一团,一簇一簇,压枝欲低,繁荣壮丽,真可谓妙手回春。
C“散入珠帘湿罗幕”雪飞入户,沾幕帏消融,表现作者体物入微。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手法勾画出瑰奇壮丽雪景,大笔挥撒。
E“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很猛,红旗却因冰封雪冻结而不动,突出天气奇寒。白雪映红,反衬环境更洁白寒冷。
F“雪上空留马行处”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作者深情目送,有悠悠不尽情思,令人回味。
7分析讨论:我和朋友感情怎样?找出依据。
中军置酒,从辕门送到轮台东门,为朋友离开而生留恋。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也有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蕴含悠悠不尽情思。
8发散思维:
用简洁语言说一句和友情有关的话。
9拓展:有很多送别诗,把分别时作者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我归结如下送给学生:
不要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忧伤。
也不要有“孤山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之惆怅。
应劝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要言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要深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作业:(1)背诵诗歌。
(2) 找出你喜欢的诗句并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