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下 >> 八下五单元 >> 教案正文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研究课
        ★★★
【字体: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研究课
作者:晓合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4

 

研讨课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教学目标:

1、感悟诗情,培养读诗的趣味;

2、理解诗意,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体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情怀;体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拓展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自然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容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中的明月,你或许也曾有过美好的遐想。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朗读指导:

在前面的课堂上,我们一起学习了前面三首诗歌,并且介绍了本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初步和大家一起品味了这首诗的语言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看屏幕)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起舞//清影,何似//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大声地自由朗读,充分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感。

 

 

(学生配乐朗诵)

(听录音)

三、把握诗意:

刚才我们通过诵读感知了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来把握诗意。请同学们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请看屏幕)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明确: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朱阁、  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作者是如何进行想象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四、小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五、拓展、延伸: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足见这首词的影响。

在我国浩瀚的文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从而写下许多吟诵月亮的好诗佳句。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屏幕显示部分诗句)

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读到了哪些关于月的诗句,能举出来吗?

(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搜集关于月亮的诗词句。)

屏幕显示教师推介好诗句及其表达的情感。)

六、结束语:

从优美的诗句中,我们明白了月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同学们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都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七、作业:

根据《十五夜望月》发挥想象,写一篇随笔。

附:欣赏Flash动画《但愿人长久》(王菲演唱)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