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春酒》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读语句,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老师给同学们唱一支自己写的歌,好不好?老师唱得好听吗?
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
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
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他的个性,
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清晰……
这酒,是什么酒?这情是什么情?这些人,是怎样的人?这情事, 是什么样的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
2、和课文亲密接触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课文里面生字新词。
家醅(pēi) 气氛(fēn) 两颊(jiá) 煨炖(wēidùn) 枸杞子(gǒuqǐ)
薏草(yì) 斟酒(zhēn) 炮制(páo) 挑剔(tī) 橄榄(gǎnlǎn)
门槛(ménkǎn) 过瘾(guòyǐn)
3、老师来为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用心去聆听的同时用心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由一个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1)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这种酒叫——(春酒)
2)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这种情叫——(乡情)
3)有一个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她的个性,这个人叫——(母亲)
4)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清晰,这些事是——(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童年的记忆。)
4、春酒——乡情——母亲——童年……这些美好的意象中包含着作者多少美好的回忆,蕴含着作者多少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在优美的音乐中用心地朗读这篇散文,用笔划出你觉得写得美的句子,圈出你觉得用得很好的词。(通读)
5、选读你刚才划出的句子,在音乐中,反复读,读出美感来,读出自己的理解来。(选读)
6、给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好吗?谁读完了、找到了,就把手举起来,大大方方地把手举起来,从你的手上老师可以看到你的自信。(赏读)
只要你读响亮了,就是好!
只要你读得让我感觉到你是喜欢这个句子的,就是很好!
读得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由得喜欢上这个句子了,那就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好!
7、下面拿起你的笔,给你划出的文章作批注。作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让大家手脑并用。(注读)
《金圣叹评点< 水浒传> 》《脂砚斋评点〈石头记〉》;
朱熹集注《诗经》,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都表现出了那种惊世骇俗的思想见解,取得了非凡的文学成就。
今天我们也试着给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上一两句批注,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好不好?
(字评、句评、段评)
8、请同学选出一个你喜欢的句子,老师来给你们做个示范。(注读)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
2)“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情趣)请一个学生起来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怎样。为什么没读出来了?这一语气词表达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朗读时注意读出这样的语气。
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情趣)(甜蜜的感觉)“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那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看,看他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情来。
4)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写出了“我”的可爱和情趣。(情趣) “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其他的同学注意欣赏,听他们读得怎样。师再次强调几个重读的词语。大家来共同朗读这两句话。
5)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情趣) “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才”在和“只有”搭配,足见她的嘴馋了。
6)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情趣)若把“眼巴巴”去掉,就不能够写出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
7)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8)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写出了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
9)“我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
这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家人般的氛围,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一两处细节中。
9、有一位作家这样评价琦君的作品: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读琦君的书像翻阅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
从大家的评点和批注中,我感觉到这是一篇给人温暖气息的文章,作者描述的是醇香醉人的春酒,是暖融融的乡情,是温柔贤淑的母亲。
可是,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评论琦君的散文的——
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怆痛在这样一篇充满温暖美好回忆的散文中的所体现吗?
作者把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浓浓的怀念之意,集中地浓缩在文章的哪一句话里?请大家试着读一读,读出作者寄予在其中的深情来。
究竟不是地道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大家刚才读得是不是味道还不够浓?再来读一遍好不好?只读最后一句。读出这种味道来,读出那种失落,那种追想,那种怀念,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二、拓展延伸
1、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现在已经88岁了.琦君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老师推荐大家课外去看琦君的一些作品。
《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尤其是她的《琦君说童年》一书。
2、同学们现在正处在人生的花季雨季,刚刚离去的童年的影子仍是那么地清晰,你们现在还在家乡求学,不久后的将来,也许你们会背起行囊,到异乡去求学、谋职……从今天起,用眼观察你的家乡独特的民风民俗,用心珍视你少年生活的独特体验,用笔记录下你们最真实最本色的生活吧!当逝去的光阴永不再来的时候,当回忆的筛子过滤了现实中的一切杂质以后,你会发现童年和故乡就清晰而美好地在你的记忆深处闪耀,撩惹起你或伤感或甜美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