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初中站
 | 网站首页 | 教案设计 | 课件下载 | 试卷中心 | 素材酷库 | 有声世界 | 读书频道 | 教学文摘 | 留言 | 会员中心 | 帮助 | 充值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上 >> 八上六单元 >> 教案正文
《观潮》教学设计3
        ★★★
【字体:
《观潮》教学设计3
作者:潘东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15    

八语上第六单元第28课教案:

                       28、观潮    周密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了解南宋的国都在临安,这将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教师可稍作介绍: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教学建议:

1、本课可用两课时教完。除生字外,要注意常用词的教学,如方、倏尔、文、溢目、江干等。

2、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钱塘江潮的录像资料,以增强直观性。

3、要多练习诵读。预习时可布置学生根据注释把文章改写成白话文。

教学时间: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轰轰烈烈;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技艺奇绝。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热闹非凡。今天,我们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写的《观潮》。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二、作者。

周密(1232——1298),南宋末有名的词人、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草洲、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作品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癸辛杂识》。

三、初读课文,注意下列字音。——听范读正音。
 
系(jì)腰      艨(méng     艟(chōng        乘骑(jì)      倏( shū  )尔       泅(qiú   )水 

 一舸(gě      溯(sù   )迎而上     教(liào)阅  万仞(rèn    京尹(yǐn      绮(qǐ  

溢(yì   )目     僦( jiù )凭(lìn   倍穹(qióng   塞(sè)途   雷霆(tíng    如覆(lǚ)
四、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意思。重点掌握的字词有:

1、重点词语:

既望以至:从-----到。             玉城雪岭:就。

吞天日:用水淋洗。              旗标枪舞刀水面者:舞动。   在。

人物略不相:看见。              披发文身。都。相当于《桃花源记》中“悉”“咸”的用法。

车马途:阻塞。                  席地不间也。虽:即使。 容:许,使。

课后二题要求解释的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既望:农历十六。

2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方:当……时。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不相睹。倏而:突然;   略: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身。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2、同义词。——在不的句子中,意思都一样。

略:一点儿。   例: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本课)
皆:都。           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虽:即使。          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既而:表时间短。    既而渐进。                       既而儿醒( 口技 

3、一词多义:

观: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4、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而: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5、词类活用。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皆披发文身。文,名作动,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作动词。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作动,举。

6、特殊句式: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所,被动语句。译为:被 --------所。

7、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A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夸张)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引用)   C、吞天沃日(夸张)

五、译全文。[参考译文]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余里,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人,车辆和马儿阻塞了道路,饮食和各种货物的价钱都比平常加倍的高,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六、理清全文结构。

段落大意                       四个场面,可概括为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潮水本身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船如潮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旗如潮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人如潮

                             第二教时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思考: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

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1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

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将文章分为两层: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二、“潮来之状”,是散文精彩的一笔,阅读第一段,思考:

1、写作顺序?由远到近。

2找出第一段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银线”“玉城雪岭”    夸张   引用。 举例略。
3
、写湖水,作者是从哪四个角度来描绘的?      形、色、声、势。      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4、《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提示: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三、“演兵之威”也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阅读第三段,思考: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静"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写"动"的句子是: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四、“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阅读第四段,思考: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

“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

“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五、第四段写“观潮之盛”。认真阅读,思考:

以“十余里”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

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

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
六、探究: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
、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七、探讨写作方法:

1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2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八、中心思想  
   
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九、作业:课后三题。把下面这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设题意图: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将词中描写的内容展开,不限字数。

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所以在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要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补充注释:

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酒泉子》原词共十首,都是对杭州名胜的回忆。它们和唐五代词人所填的《酒泉子》不同,是潘阆的自制曲。钱塘,今杭州市。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   (状)    情

        演习   (威)    景

        弄潮   (技)    交

        观潮   (盛)    融

附:赏析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着眼点在上,立足点在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尽纳篇中;作者笔酣墨饱,飞旋挥洒,以动势写动态,大开大阖,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劲弩连发。读来令人豪兴大旺,意志倍振。然后,作者用杨诚斋(杨万里)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引用诗句不是炫渊夸博,而是为着证之他人,是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一层。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带后。以分列两岸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奔腾分合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字使文意有了迭进。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等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如履平地,写出其从容裕如的悠闲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平稳,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见。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涛之上。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尔后,文章进入演阵的实战演习描写。倏尔以示来得迅敏,也使画面转换显得迅速。作者声态并作地描写了这幅情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隐形,示黄烟之浓;用声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之大。烟雾激卷,爆声震耳,是动的画面,惊魂撼魄。当人们的视线被动的画面所牵引,当人们的心灵被动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转入静的画面,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战斗效果。一舸无迹人物略不相睹相照应,正是说明战船趁烟雾蔽江时,已疾驶远去。夺魂褫魄的水军实战演习于此结束,文章转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绘。

第三节主要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巨浪滔天为弄潮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彩旗”“文身则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上面所写溯迎”“出没只是写弄潮儿鼓勇,下面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的对比成文,则是突出弄潮儿本领之。可见,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的盛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的。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

这篇散文精粹简练,作者布局谋篇,运思熔裁,遣词造句都很有功力。

深细和简约相依。作者观潮观得深细,眼到耳到。由远及近,点滴不漏;从声到色,从江心到江岸,尽收胸中。作者观时深察入微、巨细俱到,但写时却大处落墨、小处渲染。不是兼容并包,而是有所取舍剔存,抓住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下笔。这样就达到深细和简约的相依相关:不深细则无从简约,不简约则见不出深细。深细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简约能成功地突现本质和特征。例如写钱塘来潮时的景象,短短一句就写得气势飞动,逼真欲现,情景兼备,宏声壮采。这是钱塘江独特情景的再现和艺术记录。全文字炼句锻,无旁逸斜出的枝蔓,格调清新隽永,三两句就能刻画出形象,二三词就能传送出精神。一句腾身百变,使健儿形神毕肖;一句溯迎而上,使健儿奋勇之态,跳跃纸上。文章开篇入题,径奔主旨,戛然收束。全篇安字置词都有刻形绘境的作用,无一虚设,没有浪费。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写江岸观潮,独立一段,似是闲文浪墨,与潮中诸物,形若无关;跟全文简洁特点,并不相称,然而细加研读,又深觉作者用墨精心,是增强描述的社会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笔致。

风景和风俗相融。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风俗画入篇,增强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道地的中国气派和民族传统色彩。

对比和映衬相间。白浪滔天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波翻浪滚映衬出弄潮儿本领的高超;观潮盛况映衬出江潮壮伟。通过映衬,作者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加惹眼。再有是对比,声如崩崖的操演之动对比出烟释声歇的江面之静;鲸波万仞的气象险恶,腾跃百变的变幻身姿对比出旗尾不湿的本领高强。通过对比,作者所要刻画的人事更加突出。对比和映衬两法又不截然割裂,而是交错相间,时而在这一角度出之对比,时而又在那一方面出之映衬,一切视表达的需要而定,广为采用,腾挪多变,显出作者笔墨技法的妖娆多姿!                                (选自《古今名作鉴赏集粹》,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有删节)

资料链接——浙江钱塘奇观海宁潮将申报世界遗产 (张文)

举世闻名的钱塘奇观──海宁潮将要申报世界遗产。这是继温州雁荡山、江南水乡古镇西塘、乌镇、南浔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后,浙江省申报世界遗产的又一举措。

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涌潮的钱塘江潮,从海宁角度观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经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天文学家指出:海宁潮是由于月球的引力和杭州湾喇叭形的出海口共同的作用而形成的。钱塘江大潮特大涌潮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中国农历初一)或(农历十六),即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连成一条直线;二是这必须最靠近秋分节气(在九月二十三日左右);三是这必须发生在月球最接近地球的时候(去年是九月十七日,地球和月球相距最近)。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仅符合第一个条件;而农历八月初三的钱塘江大潮,则同时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因此,同是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的将比八月初三的逊色得多。

记者从海宁了解到,本月底,海宁市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及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遗产               (中国新闻社网站http://www.chinanews.com.cn 200244日)

新语文 www.XinYuWen.com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