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一、课题《故宫博物院》
二、教材: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三、教学时间:2×40分钟
四、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对新教材学习,基本适应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渐掌握,他们自主学习习惯、动手能力、阅读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对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上广泛使用兴趣很浓。因此,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辅助手段为副进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作用。
五、教材分析
本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依次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教学时,让学生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画出参观游览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并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对重点说明的部分,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说明事物的写法;同时进行作文训练。
教学重点:
理清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运用空间顺序进行作文训练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积累相关的知识。
(2)学习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的词语,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游览路线,感知文章内容。
(3)抓住方位词,重点研读故宫建筑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感情。
(4)练习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七、设计理念
1、依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构建课堂主体结构。
2、按照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ppt演示课件),将阅读学习内容以视听多媒体方式呈现,达到资源整合,优化课程结构的目的。
八、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表二)
授课程序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提起故宫大家并不陌生,但下面的常识你知道吗? 投影下列问题(媒体1): (1)、故宫坐落在什么地方? (2)、故宫的规模有多大? (3)、故宫为什么又叫“紫禁城”? (4)、皇帝的金殿在什么大殿中? |
1、学生回答交流问题 2、去过故宫的同学介绍所见情况。 |
调动学生视听愉悦,激发学生情感动机 |
二、资源提示,朗读感知 |
1、教师范读课,展示故宫图片(媒体2) 2、教师点拨归纳。 |
1、学生划出有关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 2、根据课后练习提示,画出参观游览的示意图,并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明 |
1、图片展示,使学生对故宫有直观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自主学习,画示意图,培养动手能力 |
三、资源启示,合作探究 |
1、投影学生画的游览示意图(媒体3) 2、问题展示(媒体4):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哪个大殿?这是为什么?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又是为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上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主要特点是什么?这是为什么? (5)“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 3、教师点拨归纳 |
1、边指示示意图,边解说、介绍故宫博物院情况(假如你是导游,你如何进行解说?) 2、速读课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看法,再推出一人全班交流 |
1、投影学生的习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由学生当导游,不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情绪。 2、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生生互动。“问题展示”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力。 |
四、课外视听,扩展迁移 |
播放《故宫博物院》风光片(媒体5) |
|
设计“课外视听”,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更好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
五、作业 |
播放《前进中的西乡三中》光碟(媒体6) |
作文训练:我们的学校 |
播放光碟,了解学校概况,为学生写作提供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