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下 >> 七下二单元 >> 教案正文
《木兰诗》教学案例18
        ★★★
【字体:
《木兰诗》教学案例18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3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古乐府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板块]

朗读——品析——欣赏——背诵

[教学过程]

序曲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木兰诗》(展示课题),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木兰身上表现出的那种热爱劳动、向往和平、爱家爱国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形象。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广为传诵。《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欣赏、赞叹之余令人深思。

本篇课文学习可分为四大板块进行(文字投影)教学板块一: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音把语音读准。

2、再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顺。

3、播放录音磁带,学生学读。

4、读完课文,同学们对不明处可进行自由交流。

教学板块二:品析课文,弄清情节。

1、请同学们按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结构。

2、请同学们按照课本所附插图,给课文划分结构。

3、自由交流,依据情节试译并复述课文。

教学板块三:欣赏课文,揣摩妙法

1、如此恢宏的故事,作者仅用了短短300个字来铺叙,其手法精妙,令人拍手惊奇!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分别嵌入东西南北四字,把木兰为替父从军作准备的繁忙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几个妙点来。(学生合作,自由评说)

3、师小结:本文民歌风格浓厚,朴质俚俗的语调,读来琅琅上口;生动活泼的描写,更使人百读不厌,难怪范文澜先生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全祁士族诗人。”并不是过甚其辞。它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就家喻户晓、传诵之广而言,它在乐府诗中可称是首屈一指的。

教学板块四:背诵课文,熟读成诵

同学们,这样的美文美事,我们理应琅琅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几位同学试背一下,每人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背,其他同学可以小声地背,齐背、吟诵。(在配乐诵读中下课)

尾声

《木兰诗》是一曲传奇式的女性英雄的赞歌,现已拍成电视连续剧《木兰从军》,不知大家看过没有?足见木兰这个形象确实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衷心喜爱,我们为有这样的巾帼英雄而倍加自豪。

二、《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课!老师播放《木兰从军》主题歌,让我们一起随着动听的歌声来吟诵北朝民歌《木兰诗》吧!(板书课题)。这是一篇读来琅琅上口的美文,老师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课文。[范读。感知课文](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或前后同学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细读。重在读懂读通](生高声朗读,气氛热烈)[释疑,扫除理解障碍]

师:(播放录音磁带后)7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7个小段,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读,然后点评。(分别读。感受、理解)

(学生朗读、点评)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通过朗读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00个字,却刻画了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国、爱家、不慕权财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其思路清晰、情节自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目的不同,读的方式就不同)

生:我认为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自然段,写木兰代父出征;第二部分为第3自然段,主要写征途思亲;第三部分为第4自然段,主要写十年征战;第四部分为第5自然段,主要写获胜辞归;第五部分为6-7自然段,主要写归家团聚。

生:我不同意他的分法。我认为应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主要写木兰纺织;第二部分为2-3自然段,主要写木兰从军;第三部分为第4自然段,主要写木兰征战;第四部分为5-7自然段,主要写木兰还乡。

师:那么,同学们同意哪种分法?(作询问状)

生:……(辩论激烈,各抒已见)

师:以上两种观点都很有道理,主要看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生:分别是按时间顺序和课本所附插图来分的。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分法吗?(板书文章结构)

师: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哪几句解说了这个问题。

生: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此替爷征。

师:很好。如果加上“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更好了。那么木兰又是怎样做出征前的准备呢?你从文中哪些句子可看出来?

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真棒!东西南北四句排比,写从军前的准备,紧张全面,承接了上文。那么“旦辞”八句又如何理解呢?

生:两组“旦辞……暮宿()……”写征程、军情;两组“不闻……但闻……”写景写情,写出从军之急和思亲之深,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舍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师:(赞许地)那么木兰代父从军的战斗场景仅写了六句话,这是为什么呢?

生:(热烈讨论)这是因为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的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

师:(掌声鼓励)很好,大家的理解能力真棒!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剖析木兰辞官和归家团聚的语段,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生:木兰辞官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生:木兰辞官是因为她怕天子早晚会知道她是女儿身……

师:大家说得很不错。第2位同学的发言更有趣味……木兰归家团聚的喜庆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扮演文中人物,教师把握好尺度)

生:请问老师,文章结尾用兔子作比喻有什么作用?

师:问得好,请同学们说说看!师小结: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突出了文章主题。那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呢?

生:(热烈地讨论)我来回答,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师:主题已初步明确,但这不一定是唯一的,允许我们有新的探究。你们认为木兰的形象高大吗?

生:高大。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国、爱家,不暮权财的形象,令我们敬佩不已。

师:那么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呢?(试从文中句式着手)

生:“东市——西市——南市——北市”运用了排比,“旦辞”八句运用了对偶。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了夸张。

师: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夸张。

师:木兰与家人团聚,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请问老师:“当窗”与“对镜”是什么修辞手法?

师:(赞赏地)问得很好,这是一种互文的手法。(教师引导阅读课本后资料)那么从全文看,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热烈讨论)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与亲人团聚;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展开情节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进行了详写。

师:真棒。详略得当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文中修辞手法多样,请同学们细细揣摩,品味诗人精美的语言。(强化学习重点)

师:学完这篇课文,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谈谈你的认识。

生:木兰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好男儿志在四方,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理应挺身而出,为人类的和平多作贡献……(生群情激愤)

师:现在请大家高声朗读课文,试着把这篇课文背下来(指名背,齐背)

[朗读、背诵,以读“始,以”“读”终,“读”贯始终](教师配上《木兰从军》主题歌的音乐,在齐声背诵中,下课铃响)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堂教学,内容翔实,教法得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尽量以平等语气与学生商讨,是本教案教法上的最突出特点。在问题的提出,课堂讨论,关键内容的选定乃至师生交流时教师的语气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

②“读”贯穿始终。整节课,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侧重点不同,“读”的方式就不同。语文课突出“读”就读出了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电教手段,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强了课堂的文化氛围,③本课设计多次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这主要是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从中理解、感悟、提高。

当然由于学生阅读面较窄,教师对有些问题的引导又不够深入放手过多,因而留给学生探索的问题显得有些“苍白”。课堂上有时有冷场现象。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