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黄河颂》说课教案
年级 |
初一 |
科目 |
语文 |
主讲人 |
马向丽 |
时间 |
05.3.24 |
内容 |
《黄河颂》 |
教学步骤 |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节课,成功的导入是关键。因此,我先设置一个能激发学生感情的导语。导语: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当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这条见证了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母亲河——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顽强的战士,使他感受到博大的胸怀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黄河颂》。 二、插放音乐、图片 三、诵读。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在此。所以我安排此环节具体如下: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诵读(可找读的好的学生朗读)。 ③再次插放《黄河颂》,意在让学生听媒体中的朗读、然后品味、学习。④学生齐读。 四、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题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朗诵词 歌词 五、品味诵读 本文作为一首歌词,意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从朗读中品味
六、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对此又进行延伸。 ①课下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 |
|
教材分析 |
《黄河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
| ||||||||||
备课指导思想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第四阶段,对阅读的要求是(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欣赏,还可以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点难点的突破。 |
| ||||||||||
教学目标 |
本课我准备一课时完成教学,下面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这样制定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三者紧密结合,在教学中互相渗透,让学生达到知识技能与思想双丰收。 | |||||||||||
教学方法 |
在新课改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教学方法定为:以学生为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为了让学生进入情境,接受美的熏陶,在授课之中,我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音乐图片《黄河大合唱》一、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 |||||||||||
反思 |
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