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分析: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值得咀嚼。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足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3,在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索故事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四、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五、课时分配: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遇到过困难吗?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难;自以为学习挺努力但还是不会学习,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的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二)分析课前预习提示
1,找学生读预习提示
2,我们每个同学要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根据这个导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课文写的“我”童年时什么脱险经历?蕴含着什么生活哲理?对你有什么宝贵的启示?)
3,文章一共多少节?是否标了小节号? (23小节)
4,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初步感知课文
1,强调朗读要求,点名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记叙顺序
朗读要求:姿势端正,双手拿书,身体坐直,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语气恰当
明确: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起因: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经过:中途放弃 进退两难
结果: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板书)
(四)分组讨论
结合问题分组讨论,问题如下:
1,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概括)
2,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4,“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5,后来我是怎么脱险的?脱险后“我”有什么感觉?
(五)复述
1,抢答 比赛看谁看书看得仔细,记得准,说得快,先举手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我和其他5个 内德、杰利
4)“我”进退两难时的心情? 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
5)父亲指导“我”爬下悬崖时先迈的哪个脚? 左脚
6)文章中用了几处“啜泣”? 两次
7)作者现在的年龄? 57+8=65
2,分别找两位同学复述“冒险” “脱险”部分
(六)文章主旨
大家复述得都很好,我们已经基本了解这篇文章故事的梗概,那你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呢?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七)布置作业:
1,思考书后练习二
2,抄写“读一读,写一写”
3,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起因: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经过:中途放弃 进退两难
结果: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九)教后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也感悟出了这篇文章的主旨
提问:本文写了什么?
主旨是什么?
检查书后练习二,分别找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二)研读“脱险”部分
1,这篇文章最精彩最详细的是哪个部分?(脱险部分)
2,分角色朗读
要求: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我”的惊恐,叙述者的从容
3,概括“我”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板书)
4,分组讨论,深入思考问题,讨论后回答问题的小组可以提问任何一个组
问题:a 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 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 “你能办得到”“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 “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5,这里的“啜泣”与上文的“啜泣”是否意思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三)齐读最后两段
1,“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指的是什么?
两层意思:a 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我终生收益 b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在困难面前不应该为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四)讨论
3,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注意“杰利”的分析)
4,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有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
明确:a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父亲只给予我指导、鼓励;,这样使“我”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b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获得经验。
(五)布置作业
1,仿写
(1)时隔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直牢记着_______________叫我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训诫。
(3)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攀爬。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啜泣。
(5)_________________正纳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暮色开始四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暮色苍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______________的口气说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信心大增。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2,预习第三课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在走一步
最初 毫无信心
继而 信心萌发
随后 信心大增
最后 巨大成就感
(七)教后感: